Wang Qimin et Li Jun, Etoiles du Ballet National de Chine
 |
Version française |
12 décembre
2008 : rencontre avec Wang Qimin et Li Jun
王
启敏,中央芭蕾舞团首席演员;李俊,中央芭蕾舞团主要演员。12月12日下午,在紧张的《奥涅金》排练结束之后,他们接受了法国芭蕾论坛
Dansomanie的访谈。John Cranko的名剧《奥涅金》本月即将在中国北京首演(12月19日-
12月21日),他们将出演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塔吉娅娜和奥涅金。明年(09年)一月,他们将随中央芭蕾舞团出访巴黎演出。
1. 中央芭蕾舞团将于09年1月登上巴黎歌剧院舞台,你们在巴黎将会出演哪些角色呢?
答:我们俩这次要集中精力演《希尔维亚》,启敏只演Sylvia,李俊演《希尔维亚》里的Amanda,可能会跳《红色娘子军》中的老四。
2. 中国演员来巴黎歌剧院是否会有特别的感受?
答:紧张,有心理负担。
- 为什么呢?
-
我们这次是去巴黎歌剧院的老剧场演出,舞台是倾斜的,中国演员都不太适应在斜台上跳舞。我们这次去是跳别人的东西,又是在不习惯的斜台上跳,这样无形中就
会有压力,太富有挑战性,就像玩电子游戏最后的闯关,不太好闯。我们不敢奢望会有出彩的表现,能做的就是适应环境,希望能在状态超好的情况下发挥,竭尽所
能完成演出了。
- 在北京没有类似的斜台供你们练习么?
- 现在在全世界都很少有斜台了,只有以前很古老的剧院舞台才是斜的。(今年)十月份的时候我们在国家大剧院演了几场(《希尔维亚》),作为去巴黎之前的热身演练,不知你去看了没有?
- 没有去。
-
国家大剧院舞台的斜度是可以调的,舞台调成了跟巴黎歌剧院一样的斜度,你不知道,那几场演出都跳成“喜剧”版芭蕾了,演员都东倒
西歪的。我们一月2号出发去巴黎,5号就正式演出,准备时间、适应场地的时间很少,会有比较大的挑战。我们只有对自己要求更高,尽快适应环境,尽力演出
好。
3. 对中国演员来说,法兰西芭蕾学派代表着什么?
在中国, 学习古典芭蕾舞采用哪些方法 ? 是偏重于俄罗斯技术风格还是法兰西技术风格?
答:芭蕾到现在发展得很快,已经发展到该融合的阶段了。法兰西学派作为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,很注重脚下的细腻精巧;而俄罗斯比较注重上身的表现力,动作比较夸张。但现在,俄罗斯也开始注重脚下动作了。(各派)都在融合,吸取众家之长,完善自己。
我们上学时,是(俄罗斯)瓦冈诺娃的教学体系。进团以后,俄、法、德、英,甚至古巴,各种风格的作品都跳,看得也多了。团里请不同国家的很多外教来教课,
吸取各家所长,很难说是偏重于哪个学派。可以说,我们是吸取了俄、法等学派的精华,走了捷径,所以芭蕾在中国发展得很快。
- 那你们从学校到剧团的过渡有什么困难吗?是一种自然的过渡还是经历了一些过程?
-
我们俩很幸运,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跳过几个大戏了,还参加了国际比赛,已经积累了一些舞台经验,比较快地就融入了剧团,把演出溶入生活,像吃饭一样。但不
同的演员情况不同,有些演员在学校里只是学习训练,没有什么舞台经验,会有一个比较长的习惯过程,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融合(到团里)。
4. 在中国,现在是否已经名副其实地形成了中国特色风格的古典芭蕾“中国学派”?
答:还不成熟。中国芭蕾起步比较晚,发展得晚,芭蕾作为外来艺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还在起步阶段。虽然我们一直在吸取众家之长,发展也很快,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需要时间,创立“中国学派”的这个人还没有出生。
中芭近年来创作了自己的作品,像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、《牡丹亭》等,只是一种尝试。一直跳别人的东西总是别人的东西,所以需要创作中国特色风格的作品,但才刚起步。
5. 关于舞剧《希尔维亚》,是谁帮助你们排练呢?你们是如何适应法兰西浪漫主义风格的?
答:(今年)十月份的时候Lionel Delanoё、Laurent Novis来帮我们排练。四年前(首演)也是他们俩来排练,还有Claude de Vulpian女士,但她呆的时间很短,只在演出前来了一星期。
《希尔维亚》是04年“中法文化年”的一个文化交流合作剧目。(排练时)在技术上没有特别的不适应,我们尽量做到最好。
6. 你们和法国的演员、教师或者编舞经常联系吗?
答:很少,因为语言问题。
相对来说和国外交流的机会都比较少,一般都是团里的官方联系。(个人方面)只和Luigi (Bonino)有一点联系,因为(Roland Petit节目的)巡演,我们在一起相处过一段时间,比较熟悉。
7. 《希尔维亚》的原始版本在法国的保留剧目中已经失传了,你们复排这个节目是否具有特殊的意义?
你们是否带着这样的情感,将《希尔维亚》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归还给法国观众?
答:前面已经说过了,对我们来说它只是一个官方的中法文化交流项目,就这么决定的,我们只管跳,没有想别的。
8. 《希尔维亚》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如何?
答:可能该由观众来回答吧。
(李俊)十月份在国家大剧院演出(《希尔维亚》)时,我在下面看,我在观众席里发现,中国观众还是比较喜欢有戏剧性、有情节的作品,还可以接受,他们有他们自己对剧情的理解。我觉得中国观众挺喜欢芭蕾的。
9.
近年中芭与Roland Petit有很多合作,前年(06年)你们曾经作为特邀演员参加过Roland
Petit作品在亚洲和欧洲的巡演,从你们的经验来看,跳他的作品与传统的法国浪漫主义芭蕾,如《希尔维亚》,有什么不同之处?
答:传统的法国浪漫主义芭蕾我们跳得不多,也就是《吉赛尔》、《希尔维亚》。
(李俊)Roland
Petit(的作品)很纯粹,就是寻求对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和感悟,有一定的境界和高度,很超前、大胆。我跳他的《年轻人与死》,当我得知这个作品是他在
1946年创作的时,很震惊,太超前了,比起来,中国落后了几十年,到现在也没有这样的(现代舞)作品。很喜欢跳他的东西,但是也害怕。
- 害怕什么呢?
-
他的东西太干净、太纯粹了,没有别的,必须把舞蹈和感情、表演融合在一起,从一开始就要完全投入,直到最后。不像古典芭蕾,一场演出中要是有地方没有跳
好,还可以在别的地方弥补。他的东西如果有一个地方没跳好,整个都受影响了。有时侯跳进去了,怕出不来。他可能一直都在寻找和探讨同一个问题、同一个主
题:死亡与爱,什么是真正的爱?我们跳的他的东西都和这有关。
10. 《红色娘子军》是中国芭蕾的代表之作,你们认为法国观众不用太费劲就能理解吗?
一般来说,对于不太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讲,《红色娘子军》容易被理解吗?
答:会理解的。这个故事的背景和法国大革命很类似,都是关于民主革命的(题材)。
- 就像《巴黎火焰》?
- 是的,如果他们能看懂《巴黎火焰》,就应该能理解《红色娘子军》。
11. 为了帮助法国观众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,你们可以对他们说点什么吗?
答:如果实在看不懂(剧情),就看演员真诚的表演吧。
12. 你们是否认为,像《红色娘子军》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,将来有一天,会像法国或俄罗斯的著名保留剧目那样国际化,被外国芭蕾舞团表演,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芭蕾舞团?
答:不可能,中国太独特了,这部戏太民族化了。
- 但芭蕾作为外来艺术,不是已经在中国发展起来了吗?为什么《红色娘子军》反过来不能成为国际化的剧目呢?
- 中华民族大约从汉朝开始吧,就有一种对外来文化同化的本领,所以芭蕾在中国能发展得很好。
-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曾经演过这部戏呀。
- 那情况不同。松山芭蕾舞团是一个民间芭蕾舞团,不是官方的。松山芭蕾舞团和中央芭蕾舞团的私交很好,当时森下洋子和清水曾经专门来中芭学过(这部戏)。
Wang Qimin & Li Jun
Entretien
réalisé le 12 décembre 2008 - Wang Quimin - Li Jun © 2008,
Enya Chen - Dansomanie